《设计模式之禅》之责任链模式

一、责任链模式的定义

使多个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避免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将这些对象连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该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责任链模式的重点是在”链”上,由一条链去处理相似的请求在链中决定谁来处理这个请求。

二、责任链模式的应用

1.责任链模式的优点

责任链模式非常显著的优点是将请求和处理分开。请求者可以不用知道是谁处理的,处理者可以不用知道请求全貌(例如在J2EE项目开发中,可以剥离出无状态Bean由责任链处理),两者解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2.责任链模式的缺点

责任链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缺点:
一是性能问题,每个请求都是从链头遍历到链尾,特别是在链比较长的时候,性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二是调试不很方便,特别是链条比较长,环节比较多的时候,由于采用了类似递归的方式,调试的时候逻辑可能比较复杂。

3.责任链模式的注意事项

链中节点数量需要控制,避免出现超长链的情况,一般的做法是在Handler中设置一个最大节点数量,在setNext方法中判断是否已经是超过其阀值,超过则不允许该链建立,避免无意识破坏系统性能。

三、最佳实践

责任链模式屏蔽了请求的处理过程,你发起一个请求到底是谁处理的,这个你不用关心,只要你把请求抛给责任链的第一个处理者,最终会返回一个处理结果(当然也可以不做任何处理),作为请求者可以不用知道到底是需要谁来处理的,这是责任链模式的核心,同时责任链模式也可以作为一种补救模式来用。
举个简单例子:
如项目开发的时候,需求确认是这样的:一个请求,一个处理者,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处理者的数量和类型有所增加,你这时候就可以在第一个处理者后面建立一个链,也就是责任链来处理请求,如果是人民币,好,还是第一个业务逻辑来处理;如果是美元,好,传递到第二个业务逻辑来处理;日元、欧元…这些都不用在对原有的业务逻辑产生很大改变,通过扩展实现类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需求变更时间。

代码例子:https://github.com/developers-youcong/DesignPatternPractice/tree/master/ChainOfResponsibility

文章目录
  1. 一、责任链模式的定义
  2. 二、责任链模式的应用
    1. 1.责任链模式的优点
    2. 2.责任链模式的缺点
    3. 3.责任链模式的注意事项
  3. 三、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