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人生》之阅读笔记

《政治的人生》阅读笔记记录:

1. 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 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异常的忙乱中度过, 没有工夫思考。有工夫思考的时候,大多也用于作严 肃而枯燥的学术思维,专业得厉害。而对于人生,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 这种思考,对人是有益的。一个人做多了自己的职业活动,如果不调整,就会变得单一,思想也慢慢 定向,没有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所以要在紧张的大脑 和肢体活动之余,发现思维的新空间。
2. 办一个系,一是人才,二是 理论,也就是方法论,三是管理,四是凝聚力。有这四条,坚持不放,可以办好。摊子不能铺得太大,太大就 会内耗,形成一个耗散结构。强调纵深改革,而不作横向改革,也就是这个意思。
3.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 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
4. 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用人,睿智善于立法。
5. 写《辩论启示录》的文章。把题目定为“格物致知,修身辩论 辩才的制造”。这篇文章不太好写, 不能太理论化,要有一定的情节。写如何来进行辩论和训练,训练的问题,过去没有写,训练很难写,训练是一个操作问题,不是理论问题,是一个应变过程, 而不是说教过程。要根据随时随地发现的情况,调整训练,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训练的计划。每次训练和辩论以后,就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没有对象了。 要有对象才能有感觉,这才是真正的训练。
6. 从世界的角度看, 生命是那样的伟大;从个人的角度看,生命是那样的微小。所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从世界的生命来体验个人的生命,从个人的生命来领会世界的生命,是谓生命之生命。
7. 要瞄准前沿的科学,更新自己的领域, 更为重要的是要更新知识结构。没有知识的更新,单更新方向的名称,恐怕还不行。
8. 生活中有很多矛盾,不是来自恨,而是来自爱。有时候来自爱的矛盾虽不如来自恨的矛盾厉害,可怜的是对来自爱的矛盾大部分人没有办法,只好在无穷的矛盾中消磨人性。人们往往不知道爱也会带来恨,这是很多的悲剧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
9. 太爱,也不是好事,不那么爱,也不是好事,不爱,也不是好事, 怎么办?人的痛苦。
10. 中国社会的发展就是要有苦干的人。大家均潇洒的话,这个社会不能进步。要有人高谈阔论,但是一个社会更重要的是有人一件一件地做事。
11. 一个国家力量不强,在国际上没有地位,最倒霉的是自己的国民。
12. 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了自己,觉得自己融入了社会和世界。但是,当世界沸腾起来时,才发现自己孤独安静的存在。
13. 一个社会要长治久安,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体制。另一方面,完善的政治体制必须适应一定的国情,必须根植于一定社会深厚的土壤。原苏联、东欧一些国家解体后,模仿西方制度,没有形成有效的政治体制,带来灾难性的后 果,大大影响了社会进步和稳定。
14. 完善和构筑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模式的总则是不断扩大和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目的。中国的民主模式必须以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为基础,能有效地保证政治体制的效率,保障政治一体化和社会稳定发展, 同时必须能够适应中国历史一社会一文化条件。如 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模式难以形成。
15. 《中国的政治学如何对构筑中国的政治体制模式作出贡献》课题,研究课题需解决几个基本问题:(1) 超大社会与政治调控之间的关系。 (2)一党领导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3)公有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 (4)伦理民主与法理民主之间的关系。
16. 问题是高明的人站在矛盾之上,不高明的人站在矛盾的一边。
17. 人们往往在危难之机容易 协调,而在太平世界里就要生事。
18. 任何一种改革总是会在解决一些旧矛盾的同时, 产生新矛盾。然后人们又要花力气来解决新矛盾。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进步的。
19. 最好的老师要给最初级的学生上课,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20. 我们是在一个法制不那么发达的 国家中搞法制建设,就像叫农民打篮球一样,不能一开始就把规则定得死死的,那么篮球没有办法打起 来,只有一开始允许走步等等,篮球才能打起来,慢慢再严格。但是,有些基本的规则要建立,如拳击比赛,一开始就要规定不能打腰以下的部位,不能用脚,不然就要打死人了。
21. 做“学问”的人往往有一种本能,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为这就是“学 问”。在一种场合下,这是对的;在另一种条件下,这又是不对的。
22. 对孔子的思想,青年人不太理解,不知道在中国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内,儒家的思想有它存在的理由, 不是人为力量可以清除。它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反映。在中国社会中,人们一直强调从人的内心世界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从外部世界。所有的秩序,政治的也好,经济的也好, 社会的也好,最终是一种精神上的秩序。在一种精神上的秩序没有形成之前,任何外在的秩序均不牢固。 这就是儒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23. 一个世界不能没有秩序,也不能没有伦理秩序,儒家比较强调这一点。 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样的内容来构筑秩序,而在于需要秩序本身。内容总是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24. 文化因素是国际关系中传统的变量,但是在不同时期,它的重要性不同。一般的逻辑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文化因素的作用就小,反之就大。
25. 人类社会的文化矛盾在政治和军事剧烈竞争的局势下没有消失,而是退居次要地位。潜在的和明显的文化矛盾不是被化解了,而是被压制了。一旦这种政治和军事的高压减弱,文化冲突和矛盾就会显露出来,甚至会以一种扩大的方式显示出来。这也是国际关系的客观力量对国际霸权政治的一种反弹。所以在后冷战时代,文化的因素越来越重要了。
26.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的管理均相通,不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经济管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其他管理规律中发现对行政管理有价值的东西。
27. 我的观点是邓小平对历中唯物史观的贡献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马克思当时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达到顶点,生产力发展要突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变革生产方式上和打破旧国家机器上。后来列宁和斯大林均注重生产方式的方面,也符合马克思的本意,因为是在资本主义不那么发达的国家里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 毛泽东基本上是注重生产方式的,注重对生产方式 进行变革,包括后来他犯一些错误的原因也在于此。 邓小平总结了经验教训,也总结了国际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以生产力为发展中心,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巩固。由此才有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开放的措施。
28. 一个社会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能否最后建立得像一个现代化的技术系统那样,完全在电脑的控制之下,非常有秩序和程序,能够有效地运转和产出。大概在社会系统中要实现这一点是困难的,因为社会的因素变异性很大,人文因素的变化更大,很难根据确定的程序来管理,而要有更多应变能力。但是,总觉得是可以努力的,如何来建立这样的结构和系统, 一要看社会发展的成熟程度,二要看对系统的研究本身在理论上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29. 没有自己的概念体系,是不能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
30.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 之,此乃最大的快乐。生活在今天的人,常常说前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我们希望以后的中国人不会说今天的中国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31.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法制化的过程,无法不能说是现代化。
32. 政府形象的评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体系本身在自身的运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或者说政府调控的质量指数,二是政府体系运转过程和结果在民众价值评判中获得的认同指数。
33. 政府的信誉,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实践政府对所治理的民众的总体诺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政府施政的最高目标的,执政党和政府整体上承诺了为人民服务的 责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所以各级政府均有义务实践这一总体的诺言。能否在日常的管理和政府活动中实现政府的诺言,是政府有没有信誉的最基本的因素。政府的总体诺言要由构成体系的各级机构来完成,每个政府机构,不论是高层机构还是基层机构,每个行政人员,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初级干部,均要在自己的实践中实现总体 诺言。总体诺言是分解到各级政府的,各级政府在自己的活动中也承担了自己的诺言,因而各级政府人员必须身体力行,实践诺言。这样才能塑造政府的完美形象。没有这一条,政府人员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地位,把自己的私利放在首位,或者玩忽职守,政府形象自然就不会高大,因为最基本的前提不存在了。
34. 一名真正好的老师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生身上。没有名师出高徒的情况,只有严师出高徒的可能,然后是高徒出名师。教育学生是一名教育者的天职。没有这一点精神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一个学校也办不好。
35. 人一多,就容易形成一种耗散结构,力量在这个“黑洞”里消耗 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大概是这样。
36. 让复杂的人事关系简单起来。人事关系的简单化,有时要靠组织建设来完成。人事关系,要简单、简 单、再简单。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
37. 社会已经越来越是一个金钱化的社会,这是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一种文化上的反应。
38. 人的生命总是要有寄托的,在失去了父母之后,你会突然觉得这样的寄托是重要的。没有子女, 没有家庭的温暖,唯一的寄托就是生命消耗在那里的地方。可能世界上有很多人是这样的。这就是生命的结构。
39. 文化历史太悠久的国家,要变革总是不容易。文化基地太庞大的国家,要革新更不容易。中国是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条件的,怎样变革?本身就是历史之谜。
40. 十七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了严重的危机状态。危机不仅来自内部社会的结构变化,更来自与外部的剧变对内部的压力。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生产力落后的社会注定要受到生产力先进的社会的挑战。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不前,使它不可避免地要落到这个境地。
41. 这就是中国人文化,在这个时候人人均可以来“敲榨”,而且不能拒绝。这也是一种大锅饭心理,因为得到比别人多的东 西,在情理上是“不合理”的,比别人吃得多了,所以 要“请客”,不然的话,就是不会做人了。
42. 生命的概念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不是第一位的,大概是历来人就 太多,不值钱。中国人早就说人命关天,如今好像变 成了钱运关天了。
43. 这几年逐步建立起来这样的观念,但是中国历来就是人口过剩的一个国家。人是最多的,因而人也就不宝贵了。毛泽东说,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但是,这样一种观念在那个时代没有树立。 现在的经济发展,要求着更多的人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人才,社会就不能快速地向前发展。现在的竞争,国际竞争也罢,国内竞争也罢,企业竞争也罢,学术竞争也罢,最后重要的是人才。没有人就没有一切。
44. 怎样把外在的民主的价值与人的内在的生命价值统一起来,使民主政治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力量,人不再为民主而民主,而是为生活和为生命的灿烂而民主。
45. 中国社会的发展,慢慢人们也明白了道理,这样大的社会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变革,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要逐渐地进步。在改革的设计上,也不能一下子就拿出整套的方案,而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46. 尼采的学说实际上很值得研 究,因为他是在一个世界秩序需要变化的时代提出 他的政治思想的,他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新的秩序,最后寄托于“超人”。大凡在历史发生这样的需要的时候,即需要建立新的秩序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思想家,主张用强力和通过强人来确立新的秩序。问题是新的秩序是否是能够建立起来,还是它有自己发展 的逻辑,不论人怎样努力,最后还是这样的秩序。
47. 现代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让人们能够在紧张的生活中有种自己的把握,能够把握自己的时间和节奏,不然人就要心情烦躁,需要发泄了。
48. 人往往会迷惑的,越集中精力越迷惑,有时散漫一些,反而不会糊涂。
49. 一个新的单位的成立, 主要矛盾是旧单位的人事关系,这个问题最复杂,涉及到人的具体利益。
50.思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 中央的权威应该从全党的权威写,在改革开放中,全党均要有权威,这个权威的集中代表是中 央;
● 中央和地方的党组织均要有权威,但是关键是中央,中央有权威了,地方就有权威了;
● 维护中央的权威就是维护全局的权威;
● 涉及全局的中央没有现存决策的必须请示中央;
● 地方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及时通报中央;
● 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 中央积极支持地方工作;
● 地方党委有责任保证中央政令在本地区畅通;
● 中央权威的本质是全党统一意志基础上的统一领导权;
● 决策正确才能保证效率;
● 属于政府管理的应通过民主集中制来解决, 不属于的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

  1. 党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纵向的控制系统,也是一种稳定系统,一种协调系统。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政党体系,一个高效率的、低成本的、清廉的体系,深入到社会的大众中去的体系。
52. 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实际上是十分关键的。在中国这样的一个超大社会中,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十分 关键。执政党基本上以掌握权力和组织社会生活为特征,特别是农村地区,所以没有基层组织对整个社会的调控,就会发生危机。在农村地区,这样一种挑战已经摆在面前,应该抓紧了。
52.关于腐败活动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从低量腐败到高量腐败、 从低层腐败到高层腐败、从低质腐败到高质腐败、 从浅层腐败到深层腐败。
53. 政治往往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技术主义,美国最典型;一种是艺术主义,亚洲一些国家最典型。如果不能对文化和历史,尤其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要达成一种共识不易。
54. 人们不是不需要知识和思想,而是人们总是选择知识和选择思想。另外就是在知识和思想的问题上,人们也需要从众心理,没有社会引 导,人们永远不会去选择新知识和新思想。不能让实用主义来推动人们在知识和思想方面的选择,如果如此,大概是相反,知识和思想会选择实用主义。
55. “一个改革中的社会是极其脆弱的,旧的体制被冲击得百孔千疮难以继续发挥作用,而新的体系的稳定社会功能尚未完全形成,社会很难在哪怕是轻微撞击中保持安定。中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巨大社会系统,新的信息流入并且完成它的接受改造过程,实现重组功能往往需要 年以上的时间。时间上的距离造成了系统事实上的分裂和不平等。 其实不止这些。不过这些也非常重要,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能不加以高度的注意。问题是在发展中,注意客观的难题和注意主观的难题,是一对 盾,在很多情况下,注意主观矛盾更重要。只有在主观矛盾不会影响现代化进程时,客观矛盾才能被集中的力量所克服。
56.《中国大历史》归纳

● 权力的运用是中国政治的核心部分,不能有 效地运用权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和统一的江山;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统 一农民,如果没有一种机制来管理农民,中国社会就 会陷入动荡之中;
● 财政是中国封建王朝稳定或者说兴衰的一 个重要因素,没有必要财政和税收体制,中央政府就 不能稳定存在;
●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管理,土地和农 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没有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谈对农民的管理;
● 官员制度也十分关键,历代的政府统治均是 要依靠强大的官吏,没有官吏不行;
● 意识形态对中国的稳定也重要,中国的制度力量历来就不强大,所以要依靠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因素来管理,这就是儒家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一 直能够保持的基本原因;
● 官员的腐败历来是王朝衰落的基本原因,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1. 轰轰烈烈往往有一种矛盾,就是轰轰烈烈往往 会给社会带来波动,而波动往往是超大社会所不能承受之重。问题在于如何在轰轰烈烈中保持社会的整合,同时又真的有轰轰烈烈。
58. 中国的发展需要能够对整个社会统一进行调控的权威。这一基本认识基于:

● 中国是一个超大社会,但是拥有的资源又相对贫乏,要求社会集中有限的资源来推动现代化进程,以便加速度地完成现代化。
● 在大国里进行深刻的大幅度的社会变革, 要求有能够统一领导和协调的中心,以便社会能够平衡和有秩序地发展。
● 新旧体制的转换是一个复杂和艰巨的过 程,要求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和活动能够在一致的 方向上运动,形成合力,完成转换。
● 管理体制在新旧交替之中,存在着明显的体制和规范的空档,要求统一中心通过合理的方式调控,弥补空缺。
● 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要求宏观上能够制定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在全局上化解新矛盾新问题。
● 社会发展出现极度不平衡性,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差异逐渐拉开,要求有统一领导来适度平衡, 保证社会利益和福利相对均衡地发展。
●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日益呈多元化趋势,外部力量越来越多介入到中国的边缘地区,要求统一 确定整体利益,保证国家的一体化。
●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成强 大而紧迫的国外政治和经济压力,要求有统一制定 战略和调动力量,保证国家处于有利的国际地位。

59. 财富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创造美好,也可以扼杀美好。
60.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度过自己的生命,大概 要结识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些人中,有的擦肩而过, 有的朝夕相处。有的人,天天与你在一起,但是你对 他没有什么印象。有的人偶尔与你见面,但是你能念念不忘
61. 人知道自足,有时是最大的幸福源泉,内心的平 静,胜过一切满足。
62. 少年时代的情感,大概是最令人珍惜的,因为比较纯洁,没有被社会上各种物质的、文化的、生活的、 人生的、金钱的、欲望的种种东西所波及。
63. 人大凡是一种追求眼前利益的动物,长远利益往往不是出自理性,而是出于偶然。如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埋的人并不期待历史的“文化利息”, 而是出于一种“现时”的利益。挖的人得到“文化利 息”,也不是因为历史,而是因为现时。
64.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否定自己所有的创见,不管他们曾给你带来什么荣誉,同时追求新的创见,不管它们会让你失去什么。
65. 今日世界政治和中国政治的发展表明,每个社会均有自己的发 展逻辑。离开这个逻辑来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社会 发展不能得到客观和适宜的结论。今天我们更需要 的是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发掘出新的政治价值,这样才能使发展与社会文化特质和民众素质紧密地结合起来。
66. 人在自己的欲望没有满足之前,总是向往着它。人受到金钱、美丽、权势的诱惑,人多是凡人。在中国社会目前的发展状态中,这样的诱惑既是动力,也是阻力。社会的进步和矛盾往往是人所受到的多种诱惑综合作用的结果。
67. 人的最大的害怕是来自生命意识的。没有生命意识就无所谓害怕。而有生命的存在,是人的害怕的最后的条件。
68. 人的最大的快乐也是来自生命的,没有生命就没有快乐。而生命的存在,是人的快乐的最后的条件。
69. 所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主动地或者被动地 要在这两项条件中找出平衡来,因而就有了人的不同的分野。快乐也好,害怕也好,生命总是要流失。要在生命流失的过程中,尽量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完成人的选择,这将是有价值的生命。历史在一 年一年的过往,生命在一天一天地减少 。
70. 个人就是在整体的增加中减少,而整体就是在个体的减少中增加。我们理解自己和社会,离开了这种认识,将减少应该具有的快乐。
文章目录
  1. 1. 多年来养成一种习惯,或者说不得不养成这样 的习惯,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思考一天来的经历。白天,大部分时间均在异常的忙乱中度过, 没有工夫思考。有工夫思考的时候,大多也用于作严 肃而枯燥的学术思维,专业得厉害。而对于人生,却没有时间去思考。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 这种思考,对人是有益的。一个人做多了自己的职业活动,如果不调整,就会变得单一,思想也慢慢 定向,没有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所以要在紧张的大脑 和肢体活动之余,发现思维的新空间。
  2. 2. 办一个系,一是人才,二是 理论,也就是方法论,三是管理,四是凝聚力。有这四条,坚持不放,可以办好。摊子不能铺得太大,太大就 会内耗,形成一个耗散结构。强调纵深改革,而不作横向改革,也就是这个意思。
  3. 3.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 有的需要感情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支持生活。
  4. 4. 小智善于治事,大智善于用人,睿智善于立法。
  5. 5. 写《辩论启示录》的文章。把题目定为“格物致知,修身辩论 辩才的制造”。这篇文章不太好写, 不能太理论化,要有一定的情节。写如何来进行辩论和训练,训练的问题,过去没有写,训练很难写,训练是一个操作问题,不是理论问题,是一个应变过程, 而不是说教过程。要根据随时随地发现的情况,调整训练,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训练的计划。每次训练和辩论以后,就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没有对象了。 要有对象才能有感觉,这才是真正的训练。
  6. 6. 从世界的角度看, 生命是那样的伟大;从个人的角度看,生命是那样的微小。所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从世界的生命来体验个人的生命,从个人的生命来领会世界的生命,是谓生命之生命。
  7. 7. 要瞄准前沿的科学,更新自己的领域, 更为重要的是要更新知识结构。没有知识的更新,单更新方向的名称,恐怕还不行。
  8. 8. 生活中有很多矛盾,不是来自恨,而是来自爱。有时候来自爱的矛盾虽不如来自恨的矛盾厉害,可怜的是对来自爱的矛盾大部分人没有办法,只好在无穷的矛盾中消磨人性。人们往往不知道爱也会带来恨,这是很多的悲剧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
  9. 9. 太爱,也不是好事,不那么爱,也不是好事,不爱,也不是好事, 怎么办?人的痛苦。
  10. 10. 中国社会的发展就是要有苦干的人。大家均潇洒的话,这个社会不能进步。要有人高谈阔论,但是一个社会更重要的是有人一件一件地做事。
  11. 11. 一个国家力量不强,在国际上没有地位,最倒霉的是自己的国民。
  12. 12. 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忘记了自己,觉得自己融入了社会和世界。但是,当世界沸腾起来时,才发现自己孤独安静的存在。
  13. 13. 一个社会要长治久安,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体制。另一方面,完善的政治体制必须适应一定的国情,必须根植于一定社会深厚的土壤。原苏联、东欧一些国家解体后,模仿西方制度,没有形成有效的政治体制,带来灾难性的后 果,大大影响了社会进步和稳定。
  14. 14. 完善和构筑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模式的总则是不断扩大和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目的。中国的民主模式必须以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为基础,能有效地保证政治体制的效率,保障政治一体化和社会稳定发展, 同时必须能够适应中国历史一社会一文化条件。如 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模式难以形成。
  15. 15. 《中国的政治学如何对构筑中国的政治体制模式作出贡献》课题,研究课题需解决几个基本问题:(1) 超大社会与政治调控之间的关系。 (2)一党领导和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3)公有制和政治体制的关系。 (4)伦理民主与法理民主之间的关系。
  16. 16. 问题是高明的人站在矛盾之上,不高明的人站在矛盾的一边。
  17. 17. 人们往往在危难之机容易 协调,而在太平世界里就要生事。
  18. 18. 任何一种改革总是会在解决一些旧矛盾的同时, 产生新矛盾。然后人们又要花力气来解决新矛盾。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进步的。
  19. 19. 最好的老师要给最初级的学生上课,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20. 20. 我们是在一个法制不那么发达的 国家中搞法制建设,就像叫农民打篮球一样,不能一开始就把规则定得死死的,那么篮球没有办法打起 来,只有一开始允许走步等等,篮球才能打起来,慢慢再严格。但是,有些基本的规则要建立,如拳击比赛,一开始就要规定不能打腰以下的部位,不能用脚,不然就要打死人了。
  21. 21. 做“学问”的人往往有一种本能,就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为这就是“学 问”。在一种场合下,这是对的;在另一种条件下,这又是不对的。
  22. 22. 对孔子的思想,青年人不太理解,不知道在中国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内,儒家的思想有它存在的理由, 不是人为力量可以清除。它不仅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反映。在中国社会中,人们一直强调从人的内心世界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从外部世界。所有的秩序,政治的也好,经济的也好, 社会的也好,最终是一种精神上的秩序。在一种精神上的秩序没有形成之前,任何外在的秩序均不牢固。 这就是儒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23. 23. 一个世界不能没有秩序,也不能没有伦理秩序,儒家比较强调这一点。 问题不在于用什么样的内容来构筑秩序,而在于需要秩序本身。内容总是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24. 24. 文化因素是国际关系中传统的变量,但是在不同时期,它的重要性不同。一般的逻辑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文化因素的作用就小,反之就大。
  25. 25. 人类社会的文化矛盾在政治和军事剧烈竞争的局势下没有消失,而是退居次要地位。潜在的和明显的文化矛盾不是被化解了,而是被压制了。一旦这种政治和军事的高压减弱,文化冲突和矛盾就会显露出来,甚至会以一种扩大的方式显示出来。这也是国际关系的客观力量对国际霸权政治的一种反弹。所以在后冷战时代,文化的因素越来越重要了。
  26. 26.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的管理均相通,不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经济管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其他管理规律中发现对行政管理有价值的东西。
  27. 27. 我的观点是邓小平对历中唯物史观的贡献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马克思当时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达到顶点,生产力发展要突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所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变革生产方式上和打破旧国家机器上。后来列宁和斯大林均注重生产方式的方面,也符合马克思的本意,因为是在资本主义不那么发达的国家里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 毛泽东基本上是注重生产方式的,注重对生产方式 进行变革,包括后来他犯一些错误的原因也在于此。 邓小平总结了经验教训,也总结了国际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以生产力为发展中心,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巩固。由此才有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开放的措施。
  28. 28. 一个社会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能否最后建立得像一个现代化的技术系统那样,完全在电脑的控制之下,非常有秩序和程序,能够有效地运转和产出。大概在社会系统中要实现这一点是困难的,因为社会的因素变异性很大,人文因素的变化更大,很难根据确定的程序来管理,而要有更多应变能力。但是,总觉得是可以努力的,如何来建立这样的结构和系统, 一要看社会发展的成熟程度,二要看对系统的研究本身在理论上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29. 29. 没有自己的概念体系,是不能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
  30. 30.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 之,此乃最大的快乐。生活在今天的人,常常说前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我们希望以后的中国人不会说今天的中国人无能,把中国搞成这样。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31. 31.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法制化的过程,无法不能说是现代化。
  32. 32. 政府形象的评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体系本身在自身的运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或者说政府调控的质量指数,二是政府体系运转过程和结果在民众价值评判中获得的认同指数。
  33. 33. 政府的信誉,总体上来说就是要实践政府对所治理的民众的总体诺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政府施政的最高目标的,执政党和政府整体上承诺了为人民服务的 责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所以各级政府均有义务实践这一总体的诺言。能否在日常的管理和政府活动中实现政府的诺言,是政府有没有信誉的最基本的因素。政府的总体诺言要由构成体系的各级机构来完成,每个政府机构,不论是高层机构还是基层机构,每个行政人员,不论是高级干部还是初级干部,均要在自己的实践中实现总体 诺言。总体诺言是分解到各级政府的,各级政府在自己的活动中也承担了自己的诺言,因而各级政府人员必须身体力行,实践诺言。这样才能塑造政府的完美形象。没有这一条,政府人员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地位,把自己的私利放在首位,或者玩忽职守,政府形象自然就不会高大,因为最基本的前提不存在了。
  34. 34. 一名真正好的老师要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学生身上。没有名师出高徒的情况,只有严师出高徒的可能,然后是高徒出名师。教育学生是一名教育者的天职。没有这一点精神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一个学校也办不好。
  35. 35. 人一多,就容易形成一种耗散结构,力量在这个“黑洞”里消耗 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大概是这样。
  36. 36. 让复杂的人事关系简单起来。人事关系的简单化,有时要靠组织建设来完成。人事关系,要简单、简 单、再简单。这样才能解放生产力。
  37. 37. 社会已经越来越是一个金钱化的社会,这是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的一种文化上的反应。
  38. 38. 人的生命总是要有寄托的,在失去了父母之后,你会突然觉得这样的寄托是重要的。没有子女, 没有家庭的温暖,唯一的寄托就是生命消耗在那里的地方。可能世界上有很多人是这样的。这就是生命的结构。
  39. 39. 文化历史太悠久的国家,要变革总是不容易。文化基地太庞大的国家,要革新更不容易。中国是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条件的,怎样变革?本身就是历史之谜。
  40. 40. 十七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了严重的危机状态。危机不仅来自内部社会的结构变化,更来自与外部的剧变对内部的压力。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生产力落后的社会注定要受到生产力先进的社会的挑战。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不前,使它不可避免地要落到这个境地。
  41. 41. 这就是中国人文化,在这个时候人人均可以来“敲榨”,而且不能拒绝。这也是一种大锅饭心理,因为得到比别人多的东 西,在情理上是“不合理”的,比别人吃得多了,所以 要“请客”,不然的话,就是不会做人了。
  42. 42. 生命的概念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不是第一位的,大概是历来人就 太多,不值钱。中国人早就说人命关天,如今好像变 成了钱运关天了。
  43. 43. 这几年逐步建立起来这样的观念,但是中国历来就是人口过剩的一个国家。人是最多的,因而人也就不宝贵了。毛泽东说,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但是,这样一种观念在那个时代没有树立。 现在的经济发展,要求着更多的人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人才,社会就不能快速地向前发展。现在的竞争,国际竞争也罢,国内竞争也罢,企业竞争也罢,学术竞争也罢,最后重要的是人才。没有人就没有一切。
  44. 44. 怎样把外在的民主的价值与人的内在的生命价值统一起来,使民主政治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力量,人不再为民主而民主,而是为生活和为生命的灿烂而民主。
  45. 45. 中国社会的发展,慢慢人们也明白了道理,这样大的社会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变革,变成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要逐渐地进步。在改革的设计上,也不能一下子就拿出整套的方案,而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46. 46. 尼采的学说实际上很值得研 究,因为他是在一个世界秩序需要变化的时代提出 他的政治思想的,他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新的秩序,最后寄托于“超人”。大凡在历史发生这样的需要的时候,即需要建立新的秩序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思想家,主张用强力和通过强人来确立新的秩序。问题是新的秩序是否是能够建立起来,还是它有自己发展 的逻辑,不论人怎样努力,最后还是这样的秩序。
  47. 47. 现代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让人们能够在紧张的生活中有种自己的把握,能够把握自己的时间和节奏,不然人就要心情烦躁,需要发泄了。
  48. 48. 人往往会迷惑的,越集中精力越迷惑,有时散漫一些,反而不会糊涂。
  49. 49. 一个新的单位的成立, 主要矛盾是旧单位的人事关系,这个问题最复杂,涉及到人的具体利益。
  50. 50.思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51. 52. 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实际上是十分关键的。在中国这样的一个超大社会中,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十分 关键。执政党基本上以掌握权力和组织社会生活为特征,特别是农村地区,所以没有基层组织对整个社会的调控,就会发生危机。在农村地区,这样一种挑战已经摆在面前,应该抓紧了。
  52. 52.关于腐败活动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从低量腐败到高量腐败、 从低层腐败到高层腐败、从低质腐败到高质腐败、 从浅层腐败到深层腐败。
  53. 53. 政治往往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技术主义,美国最典型;一种是艺术主义,亚洲一些国家最典型。如果不能对文化和历史,尤其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要达成一种共识不易。
  54. 54. 人们不是不需要知识和思想,而是人们总是选择知识和选择思想。另外就是在知识和思想的问题上,人们也需要从众心理,没有社会引 导,人们永远不会去选择新知识和新思想。不能让实用主义来推动人们在知识和思想方面的选择,如果如此,大概是相反,知识和思想会选择实用主义。
  55. 55. “一个改革中的社会是极其脆弱的,旧的体制被冲击得百孔千疮难以继续发挥作用,而新的体系的稳定社会功能尚未完全形成,社会很难在哪怕是轻微撞击中保持安定。中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巨大社会系统,新的信息流入并且完成它的接受改造过程,实现重组功能往往需要 年以上的时间。时间上的距离造成了系统事实上的分裂和不平等。 其实不止这些。不过这些也非常重要,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不能不加以高度的注意。问题是在发展中,注意客观的难题和注意主观的难题,是一对 盾,在很多情况下,注意主观矛盾更重要。只有在主观矛盾不会影响现代化进程时,客观矛盾才能被集中的力量所克服。
  56. 56.《中国大历史》归纳
  57. 58. 中国的发展需要能够对整个社会统一进行调控的权威。这一基本认识基于:
  58. 59. 财富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创造美好,也可以扼杀美好。
  59. 60.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度过自己的生命,大概 要结识成千上万的人。在这些人中,有的擦肩而过, 有的朝夕相处。有的人,天天与你在一起,但是你对 他没有什么印象。有的人偶尔与你见面,但是你能念念不忘
  60. 61. 人知道自足,有时是最大的幸福源泉,内心的平 静,胜过一切满足。
  61. 62. 少年时代的情感,大概是最令人珍惜的,因为比较纯洁,没有被社会上各种物质的、文化的、生活的、 人生的、金钱的、欲望的种种东西所波及。
  62. 63. 人大凡是一种追求眼前利益的动物,长远利益往往不是出自理性,而是出于偶然。如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文物,埋的人并不期待历史的“文化利息”, 而是出于一种“现时”的利益。挖的人得到“文化利 息”,也不是因为历史,而是因为现时。
  63. 64.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否定自己所有的创见,不管他们曾给你带来什么荣誉,同时追求新的创见,不管它们会让你失去什么。
  64. 65. 今日世界政治和中国政治的发展表明,每个社会均有自己的发 展逻辑。离开这个逻辑来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社会 发展不能得到客观和适宜的结论。今天我们更需要 的是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发掘出新的政治价值,这样才能使发展与社会文化特质和民众素质紧密地结合起来。
  65. 66. 人在自己的欲望没有满足之前,总是向往着它。人受到金钱、美丽、权势的诱惑,人多是凡人。在中国社会目前的发展状态中,这样的诱惑既是动力,也是阻力。社会的进步和矛盾往往是人所受到的多种诱惑综合作用的结果。
  66. 67. 人的最大的害怕是来自生命意识的。没有生命意识就无所谓害怕。而有生命的存在,是人的害怕的最后的条件。
  67. 68. 人的最大的快乐也是来自生命的,没有生命就没有快乐。而生命的存在,是人的快乐的最后的条件。
  68. 69. 所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主动地或者被动地 要在这两项条件中找出平衡来,因而就有了人的不同的分野。快乐也好,害怕也好,生命总是要流失。要在生命流失的过程中,尽量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完成人的选择,这将是有价值的生命。历史在一 年一年的过往,生命在一天一天地减少 。
  69. 70. 个人就是在整体的增加中减少,而整体就是在个体的减少中增加。我们理解自己和社会,离开了这种认识,将减少应该具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