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未走远》之阅读笔记

《历史从未走远》这本书是王立群先生读史札记的汇集(主要围绕史记相关)。

《历史从未走远》这本书的形成背景:
王立群先生说,写作讲稿的过程中,通读、细读了不少原始文献,这个历时十年的写作阅读历程和单纯求知阅读的感受大大不同。数十年的人生,见识、经历了太多事情,有些感受任凭随风而起,有些感受当时就觉得要记下来。

《历史从未走远》这本书,王立群先生按照道德品性、情感百态、人生际遇、治国理政、历史阐释等五类进行划分。

王立群:
● 1.真实的历史和记录的历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在人们的心中它们都叫历史。
● 2.历史的记录是节略的、不完美的,是有意图的重要设计与粉饰,当然,正因为如此,历史才具备了无穷探究的意义。
● 3.历史,不论是用现在解释过去,还是用过去解释现在,与现在都脱不了干系,历史从来就没有离开当下。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历史的书写,还是历史的阅读、历史的接受,从来都是为我所用。
● 4.尽管历史事件是固定的、唯一的、不可逆的,但对历史的解读却千差万别,这正是历史无穷魅力之所在。
● 5.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总是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因为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的。

一、政治家的道德底线

● 1.选择应该选择的是勇敢,选择不该选择的是怯懦;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愚蠢,放弃应该放弃的是睿智。
● 2.底线是人生不可逾越的规则和最低标准。超越底线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当这些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都将面临着一场场考验。所有考验的本质其实只有一条:坚守还是放弃。

二、陈涉的失诺

● 1.如果不能兑现承诺,那就不要轻易许诺。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因此,有些诺言是不能轻易许的,但既然许下了,就必须兑现。
● 2.对于诺言,古人的一句话倒可以借鉴:”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不要轻易许诺,因此不会辜负别人;对于别人的许诺,不要刻意地时刻铭记,因此也不会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而心理失衡。

三、气节啊,你到底还值多少钱

● 1.只要饵足够大,就一定会有大鱼上钩。当气节因金钱碎了一地之时,气节啊,你到底还值多少钱?
● 2.一个民族的气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能够赢得世界其他民族尊重的重要条件。一个民族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如果一位位高士、一位位节士都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气节,这难道不会对一个民族产生负面的影响吗?

四、正义不一定属于胜利者

● 1.胜利是人之所欲,但是,获取胜利后如何对待失败者却考验着胜利者的道德水准。胜利者一旦在胜利后任性用权,甚至不计牺牲政治成本,必然要付出道德的代价。正义的评价核心是道德,溢出道德底线的丧心病狂必然成为人生败笔。因此,胜利与正义二者之间不一定画的都是等号。
● 2.即使是政治斗争,也有一个文明的尺度与底线。胜利者要善待失败者,因为善待失败者就是善待自己。放纵自己的私欲,疯狂地报复失败者,泯灭人性,正义自然会在胜利者最为得意的时候悄悄地失去。

五、道德规范与权力法则

● 1.道德是高尚的,权力是现实的。现实中,道德规范与权力法则,往往是二者不可兼而得之。

六、价值观的重要性

● 1.为什么要说儒家思想对文官集团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影响深远呢?文官从小熟读儒家经书,讲忠、讲孝、讲仁义,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一整套儒家价值系统。有价值观念的官员和没有价值观念的官员是绝不相同的。有价值观念的人为官后,不仅仅听从上司的命令,而且还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他们自己心中还有另一把尺子——儒家的价值体系。
● 2.中国古代政坛有四种人,分别代表四种力量。第一,文官;第二,武将;第三,外戚;第四,宦官。他们各自的政绩大体如何呢?总的来说,哪一个朝代文官集团掌权,政治就比较清明,帝国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如果武将掌权,往往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像唐代的中后期,五代十国等。如果宦官跟外戚两股势力掌权,基本上是这个帝国最黑暗的一个时期。但这仅仅是个大致的划分,例外在所难免。
● 3.官员的价值观是从小培养的,是在整个社会的思想体系的影响下形成的。帝国制度下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深入到乡里民间,成为整个社会的行事准则,这是它影响力巨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慈母纵子乱

● 1.父母疼爱孩子是人之天性,但是,对于孩子不可过于纵容,该守的规矩还是要守的,该管制的时候还是应该管制。现代人没有王位这一极大的诱惑,却有了其他更多的诱惑。
● 2.轰动一时的药家鑫杀人案,机场刺母案事件,都与家庭环境优越及父母过分溺爱密切相关。在如此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前,娇纵孩子的父母是否应该引以为戒呢?
● 3.战国时代的触龙曾经说过:“父母之爱子,则为计深远。”韩非亦云:“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儿。”对于古人的警示,我们为什么总是不以为意呢?

八、冲动的惩罚

● 1.人在冲动的时候,大脑不是一根筋,就是两头堵,想要对棘手问题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所谓的冲动打人、冲动杀人、冲动购物、冲动为政的事情发生。无法克制人生的冲动必定会导致失败,所以关键时刻,保持容忍与冷静,是解决冲动的有效良药。

九、男人的背后

● 1.基于妻子与丈夫的关系、妻子对丈夫的作用,男人背后的女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1)默默付出型;(2)导师型;(3)志同道合型。
● 2.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所以,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个贤惠的女人。同理可得,一个落马官员的背后,也一定有一个或几个贪婪多事的女人。前者不一定是普遍现象,而后者似乎成了一种规律,至少目前如此。

十、友谊与棉花糖

● 1.真正的友情不是秀给人看的棉花糖,大多数时候它是默默无闻的,过于膨胀,过于声张、咋咋呼呼的表演,在甜蜜的诱惑面前,往往瞬间融化。当刎颈之交早已尘封,也就仅供回忆而已,一旦回归现实,窘态立刻暴露:生还是死,这的确是个问题。因为“一死一生,乃知交情”。所以,一个人在患难时刻,看看谁还站在你身边,给你温暖,给你鼓舞,给你力量。记住他(她),然后,一辈子对他(她)好。

十一、说笑

● 1.人在顺境时会情不自禁地笑,想遮都遮不住;但在遭遇挫折、身处逆境的时候,却很难笑得出来。其实,人最该笑的时候,正是身处逆境之时。

十二、形貌本无事,世人自扰之

● 1.与人不能选择自己得父母一样,人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形貌,而且它会如影随形,伴随一生,当然毫不怜惜自己而忍受刀割线缝的整容者除外。
● 2.庄子的以丑为美仅仅是局限在想象世界,而且丑之所以为美,乃在于丑人有内在的道德感召力,而非仅仅是以外貌的丑陋为美,此丑非彼丑也。

十三、为达富贵,不近人情

● 如果一日杀一个兵部尚书,这官只得丢掉不做;但如果一月杀一个,这官还是值得做的。对于中国人来说,官位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所以即使是面对死亡,面对屠杀,也还是要拼命搏一下的。

十四、祸福无常的弥子瑕

● 弥子瑕备受卫灵公的宠爱,却恰恰是因为其美貌,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既是一件幸运之事,也是一件不幸之事。幸运的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获得荣华富贵;不幸的是这种荣华富贵得来容易,失去也容易。
● 弥子瑕的经历启示意义:有时候,别人对你的看法可能只是来自它的爱憎之心,这种看法随时会改变。所以,我们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谁也不可能做到让所有人拍手叫好。

十五、淡定哥的舌头

● 乱世出英雄,乱世可以为英雄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是英雄的出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英雄不是凭空形成的。张仪能够称为一代人杰,在于他对自己有着清楚的定位,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 现在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时代,怎样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脱颖而出是大家广为关注的问题。但是,不少人因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盲目地在时代大潮中跟凤跑,最后是”全面撒网捞不到鱼”。所以,我们不妨沉静下来,淡定淡定,找一下自己身上那关键的”舌头”,或许找到了之后,属于自己的春天就要来了。

十六、慧心者多结巴

● 现实中的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所以不必为某种缺陷而妄自菲薄,口吃总比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好多了。我们可能会庆幸没有口吃这一类的生理缺陷,但是只要是人,总会有薄弱之处,所以我们懂得扬长避短,就会”霞光万丈平地起”,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效应”。

十七、上蔡之犬,华亭之鹤

● 一个人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就像老鼠一样,关键看他在什么平台上——李斯的老鼠哲学。
●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必须树立自己的目标,寻找合适的发展平台,并且要抓住机会,把这种目标转换为实际的行动,从而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十八、识大势者受益

● 自古至今,能够最先把握天下大势的人都是少数,他们必然是社会大变革中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是整个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大变革意味着社会关系的大调整,把握好社会变革的节奏,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就会成为社会变革的受益者。
● 认清了大势,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机遇,顺势而为;认清了大势,才能信心满满,不会被暂时的挫折折服,勇往直前。当别人不明白的时候,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当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他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当别人明白了的时候,理解了的时候,他已经成功了。

十九、圈子

●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生活在一个与生俱来的圈子里,这个与生俱来的圈子是由每个人的父母、家族决定的。一个人面对这个圈子有三种态度:一是保持这个圈子;二是不断打破这个圈子;三是既保持又不断打破这个圈子。
● 圈子有大有小,圈子之中往往又有圈子。
● 圈子的扩大、更新,是一个人不断尝试一种新生活的必然结果。有了新圈子不一定要抛弃旧圈子,但是没有新圈子,可能就不会有更丰富多彩的人生。换言之,追求事业的成功大多要不断更换圈子,追求做人的成功就不一定了。
● 圈子有大小之分,有雅俗之别。但是,不论大小、雅俗,是圈子,进入都有门槛。准入证一半在自己手中,另一半在圈子里的人手中;只有这两个”半证”完美契合,你才能进入。因此,进入一个新的圈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你个人的意愿如何,更重要的还要看你要进入的这个圈子是否接受你、承认你。接受与承认的标准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标准有两个:一是事功——你的成就;二是为人——你的为人是否得到这个圈子中多数人的认可。
● 对自己向往的圈子,不要急着往里进,因为你还未达到进入一个新圈子的门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春来花自开。当你具备了一切条件之时,这个圈子会自动接纳你、欢迎你。
● 圈子是群体公认的,得不到群体的公认而刻意追求进入某个圈子,不但会遭遇失败而且也毫无意义的。所以,顺其自然是对待圈子最好的办法。
● 圈子能否做大要看气度。大气方有容人雅量,容人方能成就大业。因为竞争刻意打压,只能使圈子越来越小。
● 进入一个正常的圈子,可以有更多向他人学习的机会;进入一个非正常的圈子,可能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因为当一个圈子的核心垮台之时,入圈者大都难脱干系。

二十、与时俱进的叔孙通

● 叔孙通的经历告诉我们,在社会的生存法则中,首先要适应别人,要适应环境,要与时俱进,而不是相反。他还告诉我们,无论是在何人面前、在何时何地,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好东西。知识之好,不光在于你知道多少,关键在于你如何运用。如何运用知识,那可是一门更加高深的学问了。
● 叔孙通的姓好,名也好。要想做爷爷(叔),就先得装孙子;既要当爷爷,也不忘装孙子;该当爷爷时当爷爷,该装孙子时装孙子,是谓通。

二十一、知遇感恩”被谋反”

● 权力大于逻辑。
● 在古代中国,不管它是什么逻辑,在掌控权力或者自以为掌控权力的人那里,不讲逻辑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想要逻辑的时候,它就是逻辑;想要什么样的逻辑,就讲什么样的逻辑;不想要什么逻辑的时候,什么逻辑都不是。

二十二、让人理解何其难

● 陈平一生三易其主(魏咎、项羽、刘邦)
● 其实,人生在世,关心你的人并不多,屈指可数。即使最欣赏你的人,即使最关心你的人,也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忽视你、忽略你。所以,不必强求他人的理解。每个人关注的重点往往都是结果,没有几个人会关心细节与过程。人们只说你三易其主、六易其主,谁会愿意了解你术易其主背后的委曲与苦衷呢?
● 证明自己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事!世界上多少有才之主,终其一生都无法证明自己的才华。多少世界级的顶级画家,一生穷困潦倒,死后其画作才为后人所认知。这些顶级人才都无法证明自己,何况平凡如我们呢?

二十三、示弱

● 有人逞强,有人示弱。逞强、示弱,皆有其理。或为保全自身,或为不受伤害,或不愿引入注目,或希望万众瞩目。代王刘恒因示弱而保全性命,最终得以人承大统,成为文景之治的开创者,自有其理。在一个强权者面前,逞强未必为首选,如果刘恒叫板吕后,恐怕早就命丧黄泉了。正是因为他的示弱,他才笑到了最后,成为历史的赢家。

二十四、三朝恩泽冯唐老

● 冯唐,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才华横溢,世人皆知。但就因性格耿直,不会迎合别人,不知避讳,所以,终其一生,总不能畅快淋漓一尽其才、建功立业,令人感慨。
● 其实,表达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就不能选择既利人又利己的那一种呢?当然,也不能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在坚持某种底线、根本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学会双赢。

二十五、恩怨 江湖 侠客

● 一个人,名声太大,有时反而会失去生活的空间,甚至是生存空间。
● 其实,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侠客。所以,自始至今,侠客都没有消亡,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二十六、沉默是一种人生选择

● “沉默是金”并非永远正确,是有条件的。当需要你选边站队时,有时,选择沉默等于选择了灾难。此时,沉默是祸。
● 面对强权、暴力,沉默是一种抗争,沉默是一时的忍耐。
● 被人误解,可以选择沉默。每个人本来就不需要所有人都了解,没有必要对他人解释什么。

二十七、成功的N种模式

● 第一种模式:生前落寞身后名(如陶渊明、韩非)。
● 第二种模式:少壮工夫老始成(如晋文公重耳、齐白石)。
● 第三种模式:顺风顺水巍然不倒(如五代时期的宰相冯道)。
● 第四种模式:前期事业成功而后期被杀(如商鞅)。
● 第五种模式:生前有事业的成功,亦有事业的失败(如屈原)。
● 第六种模式:事业不成而生活成的成功者。
● 自古至今,成功者多多,成功的模式也多多,可以这么说,成功的结果没多大差别,但成功的过程各有不同,一千个成功者,就有一千种成功的模式。有人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其实那是骗人的。

二十八、成功是人生的幸运

● 人生的成功是一种幸运。只有实力、实干、机遇三者紧密结合,一个人才能获得成功。有实力者,必须加上实干;有实力又能实干的人,还需要机遇。认识到这一点,成功者就会力戒骄傲。成功者只是因为他的机遇比别人好。改革开放三十年,造就了一大批成功者,他们今天已成为中国的富人,但是,这一切都和时代机遇密不可分。
● 如果我们没有成功,没有成为现实人生的成功者,一定是实力、实干、机遇三者有一项缺位。
● 如果真的缺了机遇,怎么办?麻雀没有成为凤凰,未必不是一种人生的解脱。人生既然是一个过程,我们只要尽力了,也就没有遗憾。

二十九、关于“成功”的再思考

● 成功由谁认定?认定成功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自我认定,二是社会认定,三是部分人认定。概而言之,认定成功不外乎自我认定和他人认定。
● 自我认定非常重要。自我认定是对自己的一种评判。人们常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实际并不尽然。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因为当事者受自我情绪的控制,有时会失去客观性;有些时候,旁观者迷,当事者清,因为当事者对情况了解得远比旁观者更清楚,旁观者因为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不大了解,有些时候评价未必客观公正。

三十、一杯肉羹引发的灾难

● 郑灵公与子公的对立,是由一杯肉羹引起的,肉羹很小,动乱很大,一切大动乱往往都是经由小火苗点燃的,所以“君子以细行律身”,要懂得从小节上严格要求自己,切勿忽视小事。

三十一、为官当自律

● 任何一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要求,任何一个职业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操守。
● 为官自律,是以日常的道德修养为根基的,是长时间严以律己、严以修身的必然显现。《礼记.大学》多次强调“慎独”的重要性。
● 君子谨慎地对待自己独处的时候,注重个人的道德自律,这种自律会慢慢地内化为一种人生的主动约束,约束着自己的行为处事。

三十二、改革的共识

● 秦孝公立志变法,弯道超车,追赶六国。商鞅入秦,与孝公一拍即合.君臣之间达成了共识:变法图强。
● 中国古代社会的君主制是典型的集权政治。集权政治的特点之一是人治,人治是以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为法,所以人亡政息就成为一种必然。一朝天子一部法,一个将军一个令,一任领导一本经。秦惠文君虽然处死了商鞅,但是他并没有废除商鞅变法。正因为秦孝公之后五世秦国国君都能和秦孝公达成共识,秦国终于在正确的轨道上扬鞭奋蹄,最终吞灭了六国,统一天下。
● 孔子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不要因为某人会说话就用他,也不要因为某人某方面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言论。只有可持续的政策,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秦国的强大与楚国的灭亡,再次证实了这个问题。

三十三、治国与煎鱼

● 治国理政,各有其道,早在三千年前,《老子》就提出了“不折腾主义”:“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说,治理大国,要如同煎小鱼一般。煎小鱼有什么特别呢?第一,炉火不能太猛;第二,不能频繁翻动。与煎小鱼对应,治理国家之事亦需注意两点:第一,不能急功近利,用苛政峻法;第二,不能朝令夕改,过多干扰百姓。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不折腾,不扰民。
● 其实,老百姓也不怕折腾,毕竟见多了,也经历多了。怕就怕瞎折腾。

三十四、分肉与治国

● 纵观陈平一生,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总清楚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正因如此,他治国如同分肉,举重若轻;国家政局变化,他能善始善终,终得贤相之名。

三十五,东西同谋

● 诺曼底登陆,中国古代有过类似的经典之战,如韩信平定三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由来)、韩信灭魏。共同点:隐瞒真实的作战意图,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 东西方战争史的巧合分别成就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东西同谋源于人类思维的趋同性,东方人想到的,西方人也想得到;西方人想得到的,东方人也想得到。谁也不比谁更聪明。

三十六、小人物有大智慧

● 小人物并非没有智慧,只是他们没有机会。
● 大人物是凡人,小人物也是凡人。凡人就不免有思虑不周之处。大人物有时肯定会有其想不到的地方,小人物也会富有政治智慧。只是大人物往往歧视小人物,因此,大人物往往因此而坐失良机。其实,小人物有了条件,也会成为大人物。比如刘邦,原来是个小人物,但是,遇到了秦末大起义,折腾了七年,终于折腾成了大人物。

三十七、搬梯子

● 梯子无非两大基本功能:一是上,二是下。
● 人生也有梯子,功能亦是上、下。用梯子的第一步是搬,搬梯子有两种搬法,一是自己搬,二是他人搬。
● 刘邦要当皇帝需要天下诸侯为他搬梯子,顺利攀登上皇帝宝座;汉武帝刘彻晚年铸成大错,误杀太子,同样也需要梯子让他纠正错误。
● 人,都需要梯子,梯子的存在缘于欲望和面子。人都有欲望,同时,又都讲面子。有欲望不想讲出来,或者不敢讲出来,梯子就派上用场了。
● 在合适的时候搬一把合适的梯子是一种人生智慧,但是,如果靠搬梯子谋取当权者的欣赏,或者当权者总是等待梯子的出现,则未必是人生之幸。

三十八、政治家的公众形象

● 长者形象。
● 受害者形象。
● 正义者形象。
● 胸怀博大者形象。

三十九、平衡是构建稳定的方式之一

● 刘邦建立汉朝,中央政府实际上存在着三大派系(皇族派、功臣派、外戚派)。
● 中国帝国时代政权的稳定方式非常复杂,各个派系力量的平衡是维系政坛稳定的有效方式之一。
● 头脑清醒的帝王最懂得平衡之术,不让任何一方面的臣子做大,让其互相牵制,甚至相互争斗。
● 只有臣子不团结,做皇帝的才会心安。

四十、有限皇权与无限皇权

● 从秦始皇实行帝国制以来直至辛亥哥面推翻帝制为止,皇帝在帝国制度下拥有的皇权几乎是无限的。官员任免、战争始终、税收征免,举凡一切有关国计民生的大计都必须经皇帝批准才可执行。所以,帝国制度下的皇权无法遏制;只有皇帝愿意遏制皇权,无限皇权才可能成为有限皇权。否则,皇权的无限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 帝国制度决定了皇权的无限性,皇权的无限性也只能在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制之后才有可能伴随着皇帝的消失而终结。
● 不受限制的最高权力最终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只是或早或晚而已。

四十一、结果从来都是多方多次较量的结果

● 政治斗争的结果从来都是各方相互博弈、相互角逐的结果。因此,貌似平稳的权力交接,其实是各方实力与智慧博弈的结果。只是这种博弈有时在桌面上,有时在桌面下。这种博弈有时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看得明白,有时大家看不到,看到了也步明白个中玄机罢了。
● 结果既然是多方多次博弈的结果,面对结果应当十分冷静。人生并不是每一次结果都符合自己的利益,面对不符合自己利益的结果应当理智对待。因为这不是个人力量当时能够解决的,既然如此,接受它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一时的接受并不意味着永远接受。当个人力量足够强大时,新一轮的较量与博弈也就加速了,改变结果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四十二、做大做强、更要做长

● 对于一个统一的帝国来说,做大做强,不如做长。短命终归非人愿。
● 如果把中国帝国历史上能够存在三百年左右的王朝列入”做长”的范畴,只有汉、唐、宋、明、清五代可以入围。秦帝国、横跨欧亚的元蒙帝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但它们都没有进入长周期帝国的范围。
● 赵匡胤为实现宋朝的长治久安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致力于统一,二是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三是致力于文官政治。
四十一、解读历史从来都是为我所用
● 人们解读历史从来都是为我所用。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
● 历史要为我所用并没有错。我们了解历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以史为鉴。
● 一个人无论经历多么丰富,都会因自身的局限而对这个繁复世界上的许多人,许多事缺乏认识。金钱、时间、精力、语言等都可能是限制一个人的因素。既然世界上有这么多事我们无法经历,那我们靠什么来认识这个世界?靠历史。因为历史记载了许多人经历过的事,这些事中有鲜为人知的见闻、爱恨情仇的纠葛、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阴晴圆缺的岁月离合。我们读历史,读到的是他人的故事,也是自己的生命领悟与内心的深刻思考。

四十三、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 历史的发展又充满偶然性。忽视必然性,看不清历史发展的大势;忽略偶然性,看不到历史发展的曲折。二者都不可取。
● 历史的偶然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历史发展的偶然性,二是历史记录的偶然性。
● 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封土建国的封建制必然被帝国制取代;专制的帝国制畅行两千多年后,最终又被共和制取代。无论是袁世凯,还是溥仪都无法恢复帝国制。

四十四、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 真实的历史一旦流逝,就再也无法重复。记录的历史永远小于真实的历史。我们能够做的永远只是还原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不知道有多少真实的历史未被史学家所记录,因此,全面再现历史是不可能的。

四十五、神化与丑化

● 对所有历史人物的解读都存在着一个惊人的规律:神化与丑化。这,不仅存在于中国史中,而且存在于世界史中。
● 神化与丑化都是历史记载的大忌,但是,神化与丑化又是历史记载的必然。

文章目录
  1. 一、政治家的道德底线
  2. 二、陈涉的失诺
  3. 三、气节啊,你到底还值多少钱
  4. 四、正义不一定属于胜利者
  5. 五、道德规范与权力法则
  6. 六、价值观的重要性
  7. 七、慈母纵子乱
  8. 八、冲动的惩罚
  9. 九、男人的背后
  10. 十、友谊与棉花糖
  11. 十一、说笑
  12. 十二、形貌本无事,世人自扰之
  13. 十三、为达富贵,不近人情
  14. 十四、祸福无常的弥子瑕
  15. 十五、淡定哥的舌头
  16. 十六、慧心者多结巴
  17. 十七、上蔡之犬,华亭之鹤
  18. 十八、识大势者受益
  19. 十九、圈子
  20. 二十、与时俱进的叔孙通
  21. 二十一、知遇感恩”被谋反”
  22. 二十二、让人理解何其难
  23. 二十三、示弱
  24. 二十四、三朝恩泽冯唐老
  25. 二十五、恩怨 江湖 侠客
  26. 二十六、沉默是一种人生选择
  27. 二十七、成功的N种模式
  28. 二十八、成功是人生的幸运
  29. 二十九、关于“成功”的再思考
  30. 三十、一杯肉羹引发的灾难
  31. 三十一、为官当自律
  32. 三十二、改革的共识
  33. 三十三、治国与煎鱼
  34. 三十四、分肉与治国
  35. 三十五,东西同谋
  36. 三十六、小人物有大智慧
  37. 三十七、搬梯子
  38. 三十八、政治家的公众形象
  39. 三十九、平衡是构建稳定的方式之一
  40. 四十、有限皇权与无限皇权
  41. 四十一、结果从来都是多方多次较量的结果
  42. 四十二、做大做强、更要做长
  43. 四十三、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44. 四十四、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45. 四十五、神化与丑化